基于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袁遠爽博士在劉慶研究員和尹華軍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本研究團隊自制的根際模擬裝置(該技術裝置已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專利號:201720602562.2),針對性地選取了兩種不同能量特性的根系分泌物組分(葡萄糖和草酸,前者能量遠高于后者),研究了兩種模擬根系分泌物組分輸入對西南亞高山森林土壤C-N養(yǎng)分轉化過程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理差異。前期研究表明,相比于能量較高的葡萄糖而言,能量較低的草酸誘導了明顯的土壤正C激發(fā)效應而顯著降低了土壤總C含量(Yuan et al.,2017; Plant and Soil)。進一步研究表明,兩種根系分泌物組分通過調控了不同的非生物作用過程而驅動了差異化的土壤N轉化過程。具體而言,草酸添加后打破了金屬/礦物-有機復合體界面穩(wěn)定性(降低了鐵鋁金屬有機復合體(MOCs)和鐵鋁短程有序態(tài)(SROs)的含量),將被金屬/礦物保護的有機質釋放出來供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分解利用,從而間接地促進土壤微生物對SOM分解,增加土壤N素的有效性。相反地,葡萄糖添加卻顯著增加了土壤中鐵鋁金屬/礦物-有機質復合體的形成,使得保護態(tài)的SOM很難被土壤微生物和胞外N轉化酶直接分解利用,從而誘導了相對較小的N轉化速率。該研究豐富了森林根系分泌物介導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及其作用機理的新認識。
研究結果近期以題為Impacts of oxalic acid and glucose additions on N transformation in microcosms via artificial roots發(fā)表在國際土壤類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中科院拔尖青年人才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草酸和葡萄糖添加對土壤N轉化過程的影響差異